湖北省發改委 省糧食局關于印發《湖北省糧食流通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1-10-11
瀏覽次數:3720次
各市、州、直管市及神農架林區發改委(糧食局):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決策部署,推動我省糧食流通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和省政府“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要求,省糧食局組織編制了《湖北省糧食流通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湖北省糧食局
2021年9月26日
湖北省糧食流通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相關文件精神和《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省糧食流通發展和糧食安全工作實際,編制本規劃。
“十三五”期間,全省糧食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本完成了《湖北省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重大任務,較好實現主要目標,為“十四五”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地方糧食儲備和應急體系逐步完善。一是收儲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收購糧食1508億斤。深入推進收儲制度改革,2020年糧食市場化收購達98%,守住了“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二是糧食儲備得到充實。根據國家下達我省計劃,完成新增地方儲備。全國政策性糧食大清查結果顯示,我省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三是應急網點初步建立。統籌推進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截至2020年,全省確定糧食應急主體2530家,其中應急供應網點1961家,糧食應急配送中心117家,糧食應急加工企業287家,糧食應急儲運企業155家,主食加工企業10家。疫情以來全省糧油供應始終保持量足價穩質優,應急供應經受考驗。
(二)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一是糧食倉儲設施明顯提升。全省社會完好倉容達到640億斤,其中國有糧食企業完好倉容283億斤,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26%、78%。改善國有糧庫設施條件,建設改造符合現代儲糧標準的準低溫(低溫)倉容23.5億斤。安排專項補助資金支持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建設中轉倉、清理設施等項目183個。發放農戶科學儲糧裝具64萬套。二是糧庫智能化改造升級。建成“糧食流通信息化省級綜合管理平臺”和全省213個國有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糧食出入庫、業務管理、行政管理、糧情監測、智能倉儲、視頻監控等糧庫日常作業全流程實現信息化管理,初步實現互聯互通和遠程監管。三是糧食物流園區節點建設穩步推進。重點支持沿江和區域性糧食物流園區節點建設,武漢、黃石、荊州、宜昌等重要節點初具規模,十堰等地糧食物流園區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四是謀劃推動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全省謀劃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開工項目44個,完成投資9.9億元。
(三)糧食產業轉型發展步伐加快。一是“優質糧食工程”全面實施。爭取中央財政支持資金25.4億元,并帶動社會投資在全省94個縣(市、區)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在30個示范縣(重點縣)整體推進“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和糧食質檢體系等三個子項目建設,建成優質糧食基地面積1200萬畝以上;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07個,購置烘干設施2126臺(套),烘干能力達到10萬噸/日,基本滿足了主產區糧食產后清理、烘干等需要;新增檢化驗儀器設備4300余臺(套),建設和完善82個市縣和3家省屬企業(單位)糧油質檢機構和實驗室,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授牌為“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華中中心”,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糧油質檢體系。二是科技支撐作用明顯。持續推進“科技興糧”,實施糧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5年共安排項目320個,推動糧食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精深加工、綠色倉儲、高效物流、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搭建糧食創新服務平臺,開展科技推廣對接,產學研用加速融合。三是品牌創建初見成效。打造“荊楚大地”好糧油公用品牌,推動“荊楚大地”好糧油品牌與市縣區域品牌、企業自有品牌共建共享、聯合宣傳。組織培育86個“荊楚好糧油”產品,其中17個被評為“中國好糧油”。制定發布“荊楚大地”蝦稻米等9個團體標準,4項秈米標準榮獲企業標準“領跑者”稱號。四是市場開拓成效明顯。建成覆蓋全省的“放心糧油”市場體系,著力推動與應急供應保障體系融合發展。堅持舉辦湖北糧油精品展示交易會,持續實施“走出去”行動,與10多個銷區省(區、市)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組織省內糧油和糧機企業赴南非、莫桑比克、印尼、泰國開展推介交流活動,助力企業抱團闖市場。
截至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糧油企業1985家,其中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709家,比“十二五”末增長27%,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5家,省級259家。全省糧油工業規模居全國第一方陣,“米面油”加工規模全國領先。
(四)制度保障和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強化。一是積極推進糧食立法修規。圍繞提升糧食治理能力,2020年完成《湖北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修訂。省人大將《湖北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列入五年立法規劃(2018—2022年),2020年啟動調研。二是建立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落實機制。在全國率先組織對市、州、縣政府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情況考核。2019年將該項考核納入省委重要工作檢查考核,進一步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三是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按照國家要求,推動建立了市場化收購主導、政策性收購托底的新收儲機制。出臺《湖北省超標糧食收購處置辦法》,壓實市縣政府責任,探索超標糧食收購處置長效機制;制定《關于推進糧食市場化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工作的指導意見》,提高糧食企業融資能力,緩解市場化收購融資難問題。防范化解輪換虧損風險,創新市縣儲備糧運營管理,啟動省級儲備糧油集中管理,確保地方儲備糧油安全和可持續運營。充分發揮國家糧食交易平臺體系服務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糧作用,“十三五”期間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組織各類糧食成交335億斤,地方儲備糧基本實現電子平臺交易全覆蓋。四是完成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一縣一企、一企多點”改革,各縣市以國有中心糧庫為核心,整合資源,組建一家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主要承擔地方儲備等政策性糧食收儲業務,82個有改革任務的縣市中心糧庫將劃撥土地變更為出讓用地,進行了資產確權登記,企業實力得到增強。五是推進軍糧供應體制改革。推進管供分離,軍糧供應站點自主決策經營方式,實行庫站合一、店店合一經營模式。調整全省軍供網絡布局,提升了綜合保障和應急保障能力。

總的看,我省糧食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市場運行和價格平穩,糧食產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為全省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主要表現為:一是糧食供需存在結構性矛盾。稻谷自給有余,每年向省外銷售100億斤以上;但玉米、大豆等飼料用糧和食用油外購量較大。二是糧食儲備體系和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儲備品種和布局還不合理,成品糧儲備需要充實,飼料用糧缺乏儲備保障,省級成品糧動態儲備的管理機制亟待調整。三是應急供應存在短板。應急主體散、小、弱,難以形成“拳頭”,應急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協同運轉尚有差距。四是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建設明顯滯后,糧食(特別是飼料糧)流通效率低,物流成本較高。糧食流通監管能力不足,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亟待加強。五是糧食產業發展質量亟待提升。企業治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發展不夠,缺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企業、大品牌。糧食保管、檢驗、加工、信息化等專業人才緊缺。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保障糧食安全的有利條件和風險挑戰并存,糧食行業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以人民為中心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反復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政治站位進一步提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糧食安全工作的環境將越來越好。
二是農業產業強省建設大有可為。“十四五”時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農業產業強省奮斗目標,明確要求“切實把基點放在農民增收上,把重點放在產業發展上,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湖北全域發展的底板”。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將優質稻、菜籽油納入重點產業鏈培育建設。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為糧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糧食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是糧食產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在糧安工程、優質糧食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下,全省糧食收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多元市場主體逐步發展壯大,產銷合作得以鞏固拓展,湖北糧油產品和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四是財政支持力度穩步提升。全省糧食風險基金和省級糧食流通發展資金將持續支持全省糧食流通發展。同時,國家在糧食產糧大縣獎勵、優質糧食工程、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是外部環境沖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起伏反復,中美摩擦影響深遠,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國際糧食市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安全將面對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
二是糧食消費升級。人口增長對糧食的剛性需求進一步增加,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會越來越緊,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糧油消費升級加快,更加重視糧食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綠色優質糧油產品需求不斷擴大,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便利化消費漸成趨勢,對糧食流通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轉型發展要求。國家機構改革、“放管服”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地方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等不斷深化,著眼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加快轉變職能和工作方式,各類市場主體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共同推進糧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此外,糧食產業和糧食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輿情燃點低,疫情防控常態化狀況下市場預期更加復雜,要求糧食部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以更加扎實細致的作風抓好各項工作。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完整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統籌推進糧食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聚焦儲備安全核心職能,強化底線思維和擔當精神,以深化糧食流通各項改革為動力,以“四大工程”(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工程、國有糧食企業能力提升工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工程、兩江糧食物流園區節點建設工程)為抓手,推動糧食產業發展在農業產業強省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強化糧食收儲調控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著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湖北貢獻,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糧食貢獻。
1.規劃引領,重在實施。堅持以規劃為基本依據謀劃年度重大建設項目和重點工作,原則上不符合規劃支持方向的項目不予安排。強化規劃中期評估,確保落地見效。
2.注重統籌,整合資源。堅持全省一盤棋,打破所有制、區域和行業限制,統籌各類資源,促進產業聯盟,減少重復建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形成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3.項目支撐,輻射帶動。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注重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加快補齊短板,加強項目管理和項目儲備,做實做優項目庫,發揮重點項目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4.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堅持以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糧食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工作中的問題,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1.糧食儲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地方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功能布局和品種結構調整優化,省級政府儲備糧實現集中管理。通過地方儲備總規模內的布局結構調整,新增市縣政府儲備糧。建立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運行制度,形成權責清晰、管理科學、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儲備體系。
2.糧食應急體系短板基本補齊。建成應急儲備糧油充足、應急設施設備完備、應急物流運輸暢通、應急加工能力充足、應急供應網絡健全、應急響應協同高效的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平戰結合、保障有力”的運行機制。
3.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大力推進綠色倉儲改造升級,國有中心糧庫低溫(準低溫)儲糧、綠色儲糧比例進一步提升,糧庫信息化系統功能更加完善,地方儲備糧信息化監管實現全覆蓋。新建糧食儲備倉容20億斤,逐步淘汰報廢老舊落后倉容,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100億斤以上,其中國有糧庫70億斤,倉儲基礎設施布局更加合理。兩江重點糧食物流(產業)園區和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基本建成并運行,多式聯運取得突破性發展,“四散化”運輸能力得到提升,糧食物流成本明顯降低,糧食流通效益不斷提高。
4.糧食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全省糧油加工業總產值達到2600億元左右,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并爭先進位,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創建“中國好糧油”“荊楚好糧油”產品100個以上,帶動綠色優質高端產品供給大幅增加。優質稻米和菜籽油產業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培育主營業務收入50億元以上稻米加工企業2~3家,培育菜籽油龍頭企業達到 15 家左右。一批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荊楚大地”好糧油、“湖北菜籽油”等品牌成為享譽全國的知名糧油品牌。

(一)強化糧食儲備保障能力建設。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調整優化地方糧食儲備功能布局和品種結構,切實提高糧食儲備和調控能力。調整落實地方儲備規模,將省級成品糧動態儲備調整為市縣政府儲備。落實成品糧儲備制度,在武漢市主城區,按照不低于主城區常住人口15天需求市場供應量,建立相應規模的成品糧儲備。銷區和其他地區按規定建立成品糧儲備。調整優化儲備品種結構,滿足口糧為主的前提下,適應我省養殖和飼料用糧應急需要,探索建立適度規模的玉米等飼料糧儲備。依法逐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建立健全可持續運行的社會責任儲備制度,落實配套支持政策。推動儲備糧集中管理,完成省級政府儲備糧油集中管理,推動市縣政府儲備向國有中心糧庫集中,提高管理水平,確保儲備糧安全。建立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運營管理的協同運作機制,形成調控合力,防止逆向操作,穩定市場預期。完善儲備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省級政府儲備糧輪換、倉儲、質量、財務及輪換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創新政府儲備輪換方式,通過“空倉拍賣”等方式,依托國家糧食交易平臺體系,實現降低輪換風險和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二)實施三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工程。根據省委、省政府疫后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部署,以保障糧食應急供應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主要方式,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加強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集應急儲備、加工(主食生產)、物流、運輸、配送、終端供應等功能于一體的省、區域性及市、縣三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體系,確保運轉順暢、政令暢通、保障有力。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由國有企業主導,通過整合資源與多元主體合作,形成應急能力完備的功能區,確保應急狀態下糧油供應平穩有序。原則上每個市、縣建立1家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省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以省屬糧食企業等為載體,主要依托沿長江港口及多式聯運場站、鐵路專用線,結合我省短缺糧油品種需求,整合現有資源,重點支持中轉儲備設施、成品糧油倉儲設施、散糧(油)接發能力和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設。區域性及市級應急儲備保障中心以市屬企業和區域內骨干企業為載體,突出武漢市和鄂西北、鄂西南等重點,結合區域內糧食設施及資源實際,在確保所在地區糧食應急供應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縣(市、區)結合本地區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情況和現有資源,改造建設集成品糧儲備、原糧(主食)加工、儲運配送、原糧儲備功能于一體的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結合大中城市、山區、產區的不同需求,全省規劃建設項目80個左右。通過3年左右努力,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三級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體系。
(三)加強倉儲設施建設。堅持“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向,適應國有糧食企業能力提升和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需要,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開展高標準糧倉建設,提升倉儲設施功能。支持全省國有中心糧庫準低溫(低溫)建設改造,基本實現中心糧庫準低溫(低溫)全覆蓋。持續對國有糧庫實施維修改造,全省國有糧食企業完好倉容達到300億斤左右,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新建倉容20億斤。
(四)實施兩江糧食物流(產業)園區節點建設工程。積極對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國家糧食物流長江路線布局,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等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水運成本低、載量大的優勢,依托長江、漢江重要港口及重要鐵路、公路干線,加強統籌謀劃,強化政策資金支持,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持續支持、錯位發展”原則,重點推進沿江流域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建設發展。對接國家糧食物流樞紐工程,將武漢市打造成具有綜合基礎設施支撐、具備多樣化物流服務功能的糧食物流樞紐城市;以武漢陽邏、武漢經開區(漢南)和潤、黃石棋盤洲、荊州江陵、宜昌白洋港、鄂州三江港等糧食物流基地為代表,培育長江中游糧食物流產業群;以十堰、襄陽、荊門、孝感、天門、仙桃、潛江等稻谷流出通道上的重點城市為代表,培育漢江沿線糧食物流加工產業園區。加強糧食物流產業園區之間的分工協作,打通省內主要糧食物流通道,補齊我省短缺的飼料糧、小麥、食用油流通不暢短板,實現與全國糧食物流大通道互聯互通。發展多式聯運,提升公鐵水高效接發和無縫對接能力,降低糧食物流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糧食流通效率。引導糧油企業向糧食物流(產業)園區集中,全省重點糧食物流(產業)園區年糧食物流中轉量達到80億斤。
(五)深入推進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一部署要求,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通數據,貫通應用,有序推進我省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完成市縣國有中心糧庫智能化改造項目資產劃轉工作。結合我省實際,以省級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為核心,以120個市縣國有中心糧庫為支撐,實現互聯互通,并加快實現省級儲備糧管理系統、倉儲業務管理系統等信息化功能模塊與國家平臺核心業務的“一一對應”。建立省級“視頻資源管理平臺”,完成100個以上的系統數據上行接口、下行接口、數據交換接口的基礎性開發,對現有模塊功能進行擴充,進一步完善數據結構類型和數據庫結構,全面提升和優化平臺功能,并為其它信息系統的接入預留接口。在存放省級儲備糧的廒間內加裝視頻監控裝置。建立應急加工、應急配送、應急運輸資源數據庫,實現遠程應急通訊功能。完成基礎配套環境改造,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統籌兼顧其它信息化系統,以省級儲備糧庫點為主的涉糧數據實現分布式“異地災備”。
(六)實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工程。按照國家新一輪“優質糧食工程”安排部署,結合省委、省政府《關于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工作要求,支持各地發展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經營,聚焦“六大提升行動”,優化糧食產業結構,推動優質、綠色、營養、特色糧食生產,引導企業生產加工綠色有機和多元化、個性化產品,推動山茶油、油橄欖、糯米等地方特色糧油產業發展,提高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平,實現“五優聯動”和“三鏈協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菜籽油產業鏈建設,著力培育糧油龍頭企業,在生產端、消費端和流通環節給予支持和引導,全面提升全省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實施“荊楚大地”好糧油品牌提升行動,堅持辦好“荊楚大地——湖北糧油精品展示交易會”,穩步推動“荊楚大地”“湖北菜籽油”等公用品牌共建共享機制落地落實,支持“武漢熱干面”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不斷提升湖北糧油品牌影響。強化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等標準和相關技術規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廣應用,深入實施糧油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建立完善標準制定、實施和績效評價及獎勵、宣貫工作機制,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規范和標準引領。支持打造武漢、孝感、襄陽、荊州、鄂州糧機制造產業集群,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與國外知名品牌競爭實力、技術創新程度領先的成套糧油加工技術與核心裝備,提升湖北糧油機械品牌影響和市場占有率。
(七)全面完成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已建成507個的基礎上,再支持建成100個左右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堅持建、管、用并重,研究出臺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管理和服務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功能,健全運行機制,強化服務措施,充分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作用,真正讓種糧農民受益,為保障糧食收儲和加工品質提供基礎支撐。
(八)實施國有糧食企業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硬件軟件一起抓,持續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優化全省國有糧庫布局,改善倉儲設施條件,提升信息化水平,美化庫區環境,規范企業內控管理,增強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國有糧食企業綜合能力,著力打造可靠的政策性糧食收儲主體和政府宏觀調控載體,確保政策性糧食安全和宏觀調控有效實施。認真落實地方儲備糧管理政策性職能與經營性職能分開要求,理順管理體制,明確職能定位,強化基本保障,提升經營能力,推動國有糧食企業轉型發展。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制度執行力度和內控管理,開展糧庫達標創優活動和全省糧食系統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常態化隱患排查,提升管理水平。加強人才興糧建設,進一步深化人事、勞動、分配等三項制度改革,加大糧食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九)完善糧油質檢體系。主動適應質檢機構改革、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管理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按照監管全覆蓋、監測無盲區和保證重點、動態監管、服務發展、保障安全的原則,統籌運用項目資金投入、政府購買服務、技術支持等政策措施,配齊質檢設備,加強能力建設和人員培訓,因地制宜完善檢驗監測體系,優化結構布局,形成以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為龍頭,市、縣糧食質檢機構(或政府公共檢驗平臺)為支撐,國有糧食收儲企業質檢室為補充的糧食檢驗監測體系。建立糧食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臺,搭建糧食質量安全事故信息保障平臺,建立糧食質量安全應急保障體系,積極爭取建設1個國家級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1個國家級糧食標準研究驗證中心和3個左右糧食標準研究驗證測試機構,不斷增強檢驗機構發展能力。推動糧食質檢機構由較為單一的檢驗監測服務功能,向標準驗證、信息服務、培訓指導等多功能轉型,努力發展成為綜合性服務機構。
(十)實施軍民融合軍糧供應工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要求,結合我省實際,一期建設“一平臺一基地四中心”。在此基礎上,做好項目儲備,隨時跟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工作部署,在全省重點地區再建設3-5個功能完備的區域配送中心,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探索主副食品集約化保障,全面提升我省軍糧供應綜合保障、應急保障和為社會服務能力。
(十一)深入實施“科技興糧”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產業升級發展的重大科技瓶頸和關鍵技術難題,為糧食流通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緊扣綠色發展需求,開展物理、生物源儲糧藥劑等綠色防護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糧油適度加工技術和深加工技術與產品創新,促進先進糧油加工技術產業化;開發智能、高效、環保、節糧、節能糧食裝備,推動先進裝備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糧食裝備制造突破。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為重點,組織發布科技創新引導目錄,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和應用平臺,持續開展科技推廣應用。創新方式,探索揭榜制,全省糧油加工企業科技投入占當年銷售收入比率逐步提高,在倉儲管理、糧油加工、糧食裝備制造、糧食物流現代化、糧食質量和安全領域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壓實糧食安全黨政責任。按照“黨政同責”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健全工作機制,將規劃實施納入考核內容,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切實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糧食產業的責任。二是落實落細。依據規劃制定重大項目建設年度推進計劃,明確責任清單和施工圖、時間表,強化跟蹤督辦,確保進度和質量。三是強化檢查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評估制度,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根據需要適時調整規劃實施重點、政策舉措和保障措施,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效。
(二)推進立法修規。一是依據上位法立法和修訂進度,完成《湖北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立法和《湖北省糧食流通管理辦法》修訂,并及時清理規范性文件,加強糧食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建設,進一步強化糧食流通發展和糧食安全工作的法治保障。二是制定“八五”普法規劃,抓好新出臺、新修訂糧食流通法律法規的實施和宣貫解讀工作,扎實開展普法宣傳和法治培訓,營造依法管糧的良好氛圍。
(三)堅持改革創新。一是堅持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地方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等糧食流通領域的各項改革,完善政策,理順體制,聚焦主責主業,提升治理能力。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適應機構改革變化,及時根據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對依申請、依職權和公共服務事項進行清理,建立權責清單動態調整和規范運行機制,確保清單之外無審批,做到“證照分離”全覆蓋。建立和完善糧食收購備案制,推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按照“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的要求,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做好涉糧審批和服務等工作。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發揚“店小二”精神,優化營商環境。三是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充分賦予企事業單位引進急需人才的自主權,落實企業用工自主權,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支持省內高校與糧油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加強糧食行業人才培育。積極支持建設高層次人才工作室和工作團隊,在科研項目申報、成果轉化、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支持。四是創新糧食流通監管和服務。建立健全所有檢查對象和執法人員雙名錄庫,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認真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落實獎懲制度,促進市場主體誠信守法經營。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信息化監管水平。加強數據和信息資源的開發運用,及時發布糧油市場行情、收購政策、倉儲科技、產業發展、技術標準等行業信息,做好咨詢服務,正確引導市場。
(四)強化政策資金支持。一是加強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上級部門和省財政廳等省直單位的聯系溝通,積極爭取中央支持湖北相關政策,加大資金爭取力度,為糧食流通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和資金保障。二是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科學謀劃建設項目資金需求總量和年度需求,合理統籌“十四五”期間各項政策資金,分步驟、分階段推進項目實施,確保資金有效落實。三是根據地區差異、項目建設輕重緩急程度,突出重點、兼顧平衡。在區域上,重點對邊遠山區、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大資金幫扶力度,推進重點幫扶工作,做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項目建設上,主要對糧食收儲基礎設施、菜籽油產業鏈建設、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和應急補短板項目等持續有效投入,實現重點領域創新突破,促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嚴格按照各項資金管理要求,加快資金對下撥付,加強建設項目、資金使用的全程監管,適時組織項目資金的績效監控和績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欧美日韩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