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湖北省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技術支持:京倫科技
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81號楚天傳媒大廈7-8樓 鄂ICP備19029829號
郵政編碼:430061電話(傳真):027-88212781公司郵箱:hbslyjt@163.com
日前,商務部印發《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在網上出現個別的過度解讀,有人似乎對于米面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產生疑惑。
我國糧食收成情況如何?農產品供應是否會出現緊張?其實早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宣布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就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或許有人不解多災下豐收緣何?1.3萬億斤這個數字到底意味著什么?背后又付出了何種努力?
今天,我們來算筆賬,一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糧食賬。
今年是近年災情最嚴重的一年?
不是!
鄭州1小時下了三分之一的年降雨量,太原被倒進約 98 個西湖……似乎那些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氣象災害在今年齊聚首,都被我們遇到了,但從全局來看,今年仍是近10年農業災情最輕的一年
我們先看受災面積。從全局來看,山西陜西550萬畝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只占全國秋糧面積的0.43%,產糧大省河南秋糧受災面積1100萬畝,占全國秋糧面積不到1%。總量環比來看,近10年我國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3.6億畝,2020年農作物受災面積2.99億畝,今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億畝左右,遠低于往年。
再來看受災程度。對農戶個體來講,損失是慘痛的,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減產。但不幸中的萬幸,“八月十五定收成”,山西的雨下在10月,玉米已經成熟,影響更多的不是產量而是秋收和秋種的進度;臺風“煙花”登陸期間,江蘇高標準農田里排水暢通,近1000萬畝在田作物受損甚微;暴雨過后,河南絕收的525萬畝地塊,搶抓時間改種補種。
從受災面積和受災程度看,今年我們農業的災情,應該是近10年最輕的一年。可以說,除了災情較重的地區外,全國大部分主產區秋糧的長勢都很好,點狀發生的災害并沒有改變秋糧豐收的基本面。
糧食是“搶”出來的
人類農業史,就是一部與老天爺抗爭的歷史,無終不休。
在預測和抵御災害面前,我們總是顯得很渺小。即使是發達國家,24小時的暴雨預報準確率也僅有22%。
但我們絕不是坐以待斃。能播一畝是一畝,能收一畝是一畝,能少損失一點是一點,就是要一粒一粒的,把糧食搶回來。
面積是豐收的基礎。
今年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第一年,糧食面積的增與減,成為考核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把尺子。
保面積難,增面積更難。層層分解任務、逐級壓實責任,除了輔之以義外,如何在現有土地數量天花板下,再為耕地、為糧食增加一點空間呢?
我們借用36計來簡單舉例。
釜底抽薪。各地整治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力度空前,嚴守耕地紅線。
反客為主。想要糧食安全,還是得穩住實際的種糧人。今年,一系列“實惠政策”出臺,加大轉移支付和種糧補貼的力度,讓種糧的人和地方不吃虧、有奔頭,激發了地方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為奪取糧食豐收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前不久,202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已經公布,每斤為1.15元,比上年提高了2分錢,這也給種糧農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無中生有。一邊抓撂荒地治理,一邊調結構,玉米等高產作物面積增加超過2000萬畝。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玉米面積增加了64萬畝,僅面積增加一項,預計增產就達7億斤。
數據顯示,今年秋糧作物面積預計達到12.9億畝以上,穩中有增,實屬不易。
單產是豐收的關鍵。
在許多地區,提高單產的第一個應對措施,就是提早在品種上下功夫。選育和選用高產、抗逆性強的優質品種,就像那些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天才,即使同一口井澆灌,同一把肥料撒施,也總能遙遙領先,省心又高產。
保持高產還離不開有效的病蟲害防控。“蟲口奪糧”既是一場殲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今年因為多地的持續降水,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粘蟲、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直接威脅著糧食生產安全。
統防統治,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事關國家每年10個億的補助資金,事關省市縣無論如何也要拿出來的財政資金。防控布局、防控技術、防控措施,拼人力、物力、腦力、財力,才拼得過蟲害的一張嘴,拼得贏糧食豐收。
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無疑是糧食產量高位爬坡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耕地的質量總體還不高,中下等質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在“藏糧于地”上有巨大的發揮空間。
今年1-9月,我國高標準農田已完成全年任務量的65.2%,年底前能夠確保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任務。長期來看,如果能完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就相當于在全國新增加了2.75億畝耕地,而且還是旱澇保收的耕地。
減損是豐收的潛力。
有數據統計,從收獲到零售前,全球供應鏈環節損失的糧食約占到總產量的14%。在耕地資源有限、增加播種面積十分困難的今天,可以說減損就是增產,是增加糧食供給的“無形良田”。
今年開始,在農業農村部門的宣傳動員下,許多農民開始主動要減損。秋糧機收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秋糧至少挽回70億斤損耗,相當于國人的飯碗中多了70億斤糧。
在長勢良好的產區,農機作業精細而有序,而在嚴重洪澇的產區,農民劃著小船,甚至赤著腳、淌著水,千方百計也要到田里去。他們在齊腰深甚至齊胸深的積水里,徒手掰下一顆又一顆玉米。他們腦子里也許沒有“減損”這兩個字,但珍惜糧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截至10月30日,全國秋糧收獲已近九成,全國情況來看有增有減,在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的努力下,增得比減得多,算總賬,全國秋糧是增的,糧食供應完全沒問題。
豐收,不是一種糧在奮斗。
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盡管其豐收之路頗有坎坷,但夏糧、早稻這兩季已經豐收到手,合計增產74億斤。三季產量相加,豐收,穩了!
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年的努力,我們眾志成城的不光有抵御災難的決心,更有守護糧食安全的責任。但我們不應該因為總量的增加,而忽略農戶個體的付出,也不能因為今年的豐收,而忽略來年的不易
我們應該看到,秋雨連綿增加秋收成本,影響秋種進度。截至10月30日,全國冬小麥播種進度比往年慢了8.7%,不利于培育冬前壯苗。也應有此覺悟,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仍要有飯碗不保的警惕,仍需努力讓優質農產品優價,幫助農民增加收益。
縱使前路漫漫,荊棘叢生,面對豐收,中國人永遠保有奔赴星辰大海的決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