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湖北省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技術支持:京倫科技
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81號楚天傳媒大廈7-8樓 鄂ICP備19029829號
郵政編碼:430061電話(傳真):027-88212781公司郵箱:hbslyjt@163.com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它是淡水螯蝦家族中的一個中小型種類。1918年,日本的本州島從美國引進小龍蝦作為飼養牛蛙的餌料,于20世紀30年代小龍蝦從日本傳入我國,最初在江蘇的北部,50年代初即在南京出現。隨著其自然種群的擴展和人類的養殖活動,現已成為我國淡水蝦類中的重要資源,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華中、華南的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臺灣地區,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種群,成為我國重要的水產資源。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小龍蝦的養殖大國和出口大國。
近年來,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到85.23萬噸,增長了221%;全國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2016年,我國小龍蝦總產量為89.91萬噸(含捕撈產量),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
近年來,隨著“蝦稻綜合種養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小龍蝦養殖發展迅猛,消費市場持續放大,產業鏈不斷延伸,逐步形成了集“苗種繁育、健康養殖、加工出口、冷鏈物流、餐飲節慶”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很多地區將小龍蝦產業作為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進行打造,小龍蝦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培育地方經濟增長新動能、推進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漁)業增效和農(漁)民增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編寫了湖北2017年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旨在總結湖北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發展建議。
一、湖北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
養殖規模效益再上新臺階。2017年,湖北省新增蝦稻綜合種養面積64.14萬畝,新增小龍蝦池塘養殖面積14.6萬畝,小龍蝦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和池塘養殖面積分別達到416.82萬畝和127.12萬畝,小龍蝦年產量達63萬噸,養殖年產值達到254.27億元。
湖北小龍蝦產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最初的“捕撈+餐飲”,逐步向小龍蝦加工出口、稻田養殖(蝦稻連作、蝦稻連作+共作)、小龍蝦深加工、冷鏈物流、餐飲流節慶一體化服務拓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在小龍蝦產業鏈中,第一產業以小龍蝦養殖業為主,第二產業以小龍蝦加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為以蝦為基,以市場流通、餐飲服務、節慶文化、休閑體驗為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服務業。據統計測算,2017年全省小龍蝦養殖、加工、流通、餐飲等綜合產值達851.82億元,同比增加17.76%。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60萬人。
(二)產業布局
小龍蝦養殖主要集中在武漢、荊州、黃岡、孝感、荊門、潛江、鄂州、黃石、天門等9個市,9個主產市產量占全省產量的95%左右。荊州市養殖規模最大,2017年,荊州市小龍蝦產量28.89萬噸,約占全國小龍蝦產量的三分之一,占湖北省產量的一半。荊門市、黃岡市、潛江市養殖規模增長較快,孝感、武漢、咸寧、黃石、天門等市小龍蝦養殖也逐步發展,養殖區域逐年擴大。
(三)技術模式
湖北小龍蝦養殖模式主要有蝦稻綜合種養、池塘養殖二種模式,其中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占主導地位。蝦稻綜合種養是湖北稻田綜合種養的主導模式,其面積占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的80%以上。2017年,小龍蝦養殖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模式多元化。湖北小龍蝦的養殖模式有:蝦稻綜合種養、池塘主養、池塘蝦蟹混養、藕塘(田)養殖等。且呈現由單一的稻田種養向稻田種養和池塘種養方向發展、由單一的稻-蝦雙元復合模式向蝦-鰍-稻、蝦-鱉-稻等多元復合模式發展的趨勢。二是養殖效益不斷提高。小龍蝦養殖不再以天然餌料生物為主,而是以人工投喂為主;生產方式實現了由過去的粗放粗養向半集約化養殖轉變,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稻田畝產小龍蝦100-200kg,畝效益3000-5000元,池塘畝產小龍蝦200-300kg,畝效益5000-8000元。
(四)種業
種業是小龍蝦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過去,湖北通過研發了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技術,實現了春季生產成蝦、夏季培育親蝦、秋冬季繁育苗種的全年候生產,突破了小龍蝦規模化苗種繁育。該技術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小龍蝦主產省區得到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小龍蝦苗種供應問題。2017年,湖北又著手研究小龍蝦溫棚規模化繁育技術,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建設小龍蝦苗種場奠定了技術基礎。
(五)產業政策
1.政府重視
為確保小龍蝦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湖北省2017年出臺了《湖北省小龍蝦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小龍蝦十三五產業發展思路、方向和重點,凸顯了政府在促進小龍蝦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湖北省政協還召開了“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探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月度協商座談會,會后整理形成了《關于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探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建議》,有效促進湖北省各有關部門協調推進湖北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湖北省農業廳專門出臺了《關于推進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2.資金保障
為保障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小龍蝦產業從業者積極性,湖北省有30多個縣(市、區)發文明確稻田綜合種養支持政策,每個縣(市、區)都拿出真金白銀,積極推進適宜區域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六)龍頭企業
放眼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已經由“散而小”向“集中化、規模化、產業化”轉型。湖北省小龍蝦養殖發展迅猛,消費市場持續放大,產業鏈不斷延伸,逐步培育壯大了湖北萊克集團、潛江蝦皇實業有限公司、湖北省潛江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團有限公司、盛老漢家庭農場等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龍頭企業。其中湖北萊克集團小龍蝦加工量和出口創匯占湖北省總額的50%以上,并連續12年保持全國同行業第一,現擁有“一院”(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一中心”(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三大加工廠”(均屬出口食品生產企業)、“五大養殖基地”(自建小龍蝦生態繁養基地5萬畝);湖北省潛江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甲殼素、氨基葡萄糖鹽酸鹽等甲殼素衍生制品以及淡水小龍蝦、鮰魚、鱖魚、大白刁、鱸魚等淡水產品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先后通過美國、歐盟、俄羅斯和韓國衛生注冊,獲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和英國BRC認證,是英國瑪莎百貨在中國的唯一一家供應商,也是國內唯一一家獲得歐盟甲殼素系列產品注冊的企業;潛江蝦皇實業有限公司是以專業烹飪油燜大蝦聞名的特色餐飲店,也是潛江市目前最受歡迎品牌酒店,其旗下擁有20多家分店及連鎖店及從業人員1000多人,養殖基地規模1200多畝;作為大米加工行業全國第二、米制品排名全國前三的福娃集團有限公司,擁有3萬畝稻蝦種養基地,集團投資建設的龍慶湖小龍蝦交易中心,每天發往上海、北京、南京、廣州、深圳、重慶等地的小龍蝦超過3萬斤。
(七)市場消費
小龍蝦季節性供給特征明顯,上市量和市場價格隨季節變化而波動。2017年淡水小龍蝦批發市場價格仍呈上升趨勢,3~4月為苗種上市旺季,價格較高,最高達到60元/kg;期間,商品蝦價格也較高,一般為80-120元/kg;5月下旬至6月上旬價格有短期回落,6月中旬后價格回升并一路走高,50-80元/kg。
(八)加工流通
1.加工
湖北省加工產業鏈條穩步延伸。受國內龐大市場需求拉動,蝦尾、清水蝦、調味蝦等面向國內市場的小龍蝦加工產品生產量和銷售量都大幅增加。小龍蝦精深加工穩步推進,用蝦頭蝦殼提取甲殼素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殼聚糖、氨基葡萄糖鹽酸鹽等甲殼素衍生制品生產拓展至醫藥產品領域。2017年湖北省小龍蝦加工產值達到116.39億元,同比增加21.96%。
2.流通
目前,湖北省市場交易活躍,各個水產品交易市場都經營小龍蝦的買賣。主要特點:一是批發市場逐步擴大。2017年,除武漢、荊州、鄂州、潛江等市州外,一些縣市也建設了自己批發市場。二是網上營銷風生水起。2017年,湖北省小龍蝦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5億元。潛江華山、湖北萊克、洪湖德炎等公司的麻辣小龍蝦、蝦球等產品居于京東、微信等電商平臺人氣榜首,年銷售額分別達到9000萬元、6300萬元和1200萬元。潛江“蝦谷360”垂直電商平臺以“互聯網+小龍蝦”的模式運營,入駐采購大戶和交易商戶達300多家,小龍蝦物流配送能力輻射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3000多家終端客戶,全年小龍蝦交易額達到3.59億元。“中國蝦谷網”小龍蝦垂直電商平臺的年銷售額達到9600萬元。
(九)區域品牌
湖北省在品牌建設方面的宣傳建設頗見成效。首先,嚴格把控產品的質量安全,支持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嚴格投入品使用,強化源頭、過程管控和質量追溯,提升稻漁綜合種養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其次,深入實施品牌培育計劃,鼓勵引導經營主體、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參與稻漁品牌創建,通過參加農產品交易會、舉辦節慶活動,積極宣傳推介稻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優質安全、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稻漁品牌,提升稻漁綜合種養效益。目前,湖北省依托稻田綜合種養的優良品質,已為稻、蝦產品打造了系列知名品牌。如荊門“香稻嘉魚”、潛江“蝦鄉稻”、鄂州“洋澤”大米,等稻米品牌;“楚江紅”、“良仁”等小龍蝦品牌;“蝦小弟”、“蝦滋味”、“楚江紅”等電子商務品牌;“五七”、“小李子”、“利榮紅透天”、“潛憨直”油燜大蝦、“聚一蝦”等餐飲品牌。
(十)餐飲節慶文化
餐飲消費仍是小龍蝦的主要消費方式,不僅消費群體越來越大,而且,小龍蝦慢慢從大排檔、小蝦店、蝦餐館走向了高檔酒店的餐桌,成為餐飲業最主要的熱門菜肴。吃食小龍蝦成為廣大市民的時尚消費,小龍蝦紅色風暴極大地影響著各地餐飲業和廣大市民的生活。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湖北省專營小龍蝦餐館數量超過1.8萬家,小龍蝦餐飲產值超過400億元。“油燜大蝦”是湖北的招牌名菜,近年來又創新推出了“蒜茸蝦”、“清蒸蝦”、“鹵蝦”等近30個深受老百姓喜愛的菜品。
湖北各地非常重視小龍蝦產業發展宣傳工作,2017年,除潛江市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小龍蝦節外,監利、公安、安陸等地也舉辦了各類不同的節慶活動,以促進小龍蝦消費、推進小龍蝦產業發展。
二、存在問題
(一)種業體系亟待建立
目前,小龍蝦種業體系建設滯后于養殖發展。苗種繁殖主要依靠養殖者自繁自育,這是湖北省在6年以前為解決小龍蝦產業苗種瓶頸問題而研發的一項技術。現如今,由于養殖者掌握小龍蝦自然繁殖的技術水平的差異,導致出苗有早有晚,養成的商品蝦規格偏小。加之質量不穩定,苗種捕撈、運輸、放養后的成活率較低,病害時常發生,影響了產品品質和養殖效益。因此,進行與種業建設相關的種質資源調查、良種培育以及規模化苗種生產技術的研發工作亟待加強,完善的小龍蝦種業體系亟待建立。
(二)養殖技術有待優化
近年來,蝦稻模式養成的商品蝦規格偏小,如何由“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蝦稻綜合種養模式有待優化;池塘養蝦模式由于多年有機質積累,池塘生態條件惡化,如何實現“池塘生態養蝦”,池塘養蝦技術有待優化;小龍蝦營養需求及專用配合飼料亟待研發;標準化、可控化的健康養殖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疫病防控能力有待加強
近年來,小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病(WSSV)等養殖病害呈上升趨勢,給養殖戶帶來了較大損失,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制約了小龍蝦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亟待建立小龍蝦病害綠色防控體系,養殖用藥規模化管理有待加強。
(四)加工業有待大發展
目前,小龍蝦消費方式主要是鮮活消費,影響小龍蝦消費范圍和消費群體的擴大,產品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波動,方便家庭消費的加工產品較少。同時,小龍蝦可食用部分的比例僅占16%—20%,綜合利用率低,精深加工發展還有很大潛力,產品附加值并未完全得到開發,加工業有待大發展。
(五)產業引導有待加強
服務小龍蝦產業的能力跟不上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技術培訓、生產指導還不能覆蓋所有的養殖者,特別是新進來的養蝦者,往往無所適從,最后導致失敗。不同地區、不同專家對小龍蝦的養殖技術解釋不一,甚至有的人不懂裝懂、有的企業銷售人員為推銷產品充當技術員誤導養殖者,給小龍蝦養殖者帶來困惑,有的甚至造成巨大損失,產業的正確引領有待加強。
三、發展趨勢
(一)養殖面積繼續擴大
按照現階段水產養殖情況來看,大宗淡水養殖利潤薄,逼迫養殖戶對養殖結構進行調整。由于目前小龍蝦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市場空間較大,小龍蝦養殖面積可能繼續增長。
(二)市場價格穩中有升
目前小龍蝦已形成養殖、餐飲、加工,到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廣文化的產業鏈,市場仍是供需兩旺,市場價格將表現為穩中有升。
(三)養殖產量持續增長
現在一些市縣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的扶持政策,各級漁業主管部門通過加大蝦稻綜合種養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力度,加之小龍蝦養殖利潤可觀,農民對小龍蝦養殖的積極性較高,預計未來3~5年小龍蝦養殖產量還將持續增長。
四、發展建議
小龍蝦產業是水產業乃至整個大農業中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朝陽產業,特別是“蝦稻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同時還拓展了水產業的發展空間,推動了大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保障了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發展蝦稻綜合種養,既保障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既鼓起了 “錢袋子”又確保了 “舌尖上的安全”,還有效地破解了“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難題,是一條“催生農業現代化、保護農業環境和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建議把蝦稻綜合種養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強力推進。
(一)構建小龍蝦種業體系
加快小龍蝦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研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小龍蝦苗種場。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加快提升良種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鼓勵和支持小龍蝦苗種場建設和相關科研工作。
(二)嚴格規范養殖業
嚴格規范小龍蝦養殖業。無論是池塘養殖,還是稻田養殖,應當走“清潔養殖”、“綠色種養”的發展之路,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盲目追求產量和效益而不顧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要加強健康養殖標準化操作規程制定,逐步推行小龍蝦養殖的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積極開展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飼料和小龍蝦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嚴格減藥減量,農藥減量60%以上、化肥減量50%以上。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嚴禁使用禁藥。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切實為小龍蝦養殖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
(三)加快發展加工業
小龍蝦的加工與深加工潛力巨大,應加快發展方便、保質、利民的小龍蝦加工產品。加快發展小龍蝦副產物(特別是餐飲業的蝦殼量幾乎是小龍蝦產量的50%左右)的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不斷向醫藥保健、化工與環保等領域拓展。
(四)落實政策保障,加強金融扶持
要積極支持從事小龍蝦產業的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將“三補貼”(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補貼)“三補合一”,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切實用好各級獎勵基金,補貼資金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有關部門應將蝦稻綜合種養基地建設列入國土整治、土壤修復、高標準農田以及有機稻基地等國家重點扶持項目內給予重點支持。同時發展和推進農業保險制度,提升農業保險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進貸款貼息創新。鼓勵蝦稻綜合種養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把優惠的銀行貸款政策落到實處,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
(五)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技術升級
湖北省水產及農業科技基礎雄厚,農科教優勢明顯,聚集了一大批國家級農業、水產院校、科研院所和省級技術推廣與科研單位的科技精英,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省內有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還有一批省、市、縣技術推廣站、所。應該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促進科技與水產、農業深度融合。推進“產學研”一體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將小龍蝦產業作為湖北省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亮點,整合水產和農業方面的科研院所與推廣單位的科技精英,推進集成創新,以“雙水雙綠”(即水稻、水產,綠色種植、綠色養殖)工程為主要抓手,協同攻關小龍蝦產業技術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六)加強蝦稻龍頭企業和復合型技術人才建設
要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因此,培育壯大一批與蝦稻種養產業直接相關的龍頭企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競爭力提升提供直接動力。此外,目前蝦稻綜合種養產業中存在“種稻的不會養蝦、養蝦的不會種稻”的局面,各地漁農民掌握小龍蝦養殖技術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一無所知,制約著小龍蝦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大蝦稻綜合種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懂“種稻”又懂“養蝦”的職業農民,促進蝦稻綜合種養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七)嚴格標準,打造品牌
要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安全監控,逐步做到質量安全可追溯。做實做強蝦稻綜合種養模式下安全優質的“有機稻”、“生態漁”品牌,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鼓勵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色、有機水產品和稻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打造名副其實的有機、綠色品牌。同時開展稻谷和水產品精深加工銷售,發展訂單生產,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
(八)加強“稻漁文化”建設
鼓勵把蝦稻綜合種養基地融入“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將稻漁生產、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為一體。打造稻漁文化小院,建立農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舉辦稻漁展銷會、博覽會,舉辦稻漁科普觀光活動,組織開展“稻漁文化課堂”活動,舉辦龍蝦美食節,將“稻漁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不斷加強稻漁品牌的培育、認定、宣傳和推廣,打造稻漁品牌內涵和美譽度,推動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馬達文 湯亞斌
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