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水稻到大米 你吃的是科學
    發布時間:2016-10-28 瀏覽次數:5419次

          如今,借助農產品追溯體系可以查到很多食材的“來龍去脈”,這讓我們對食品安全有了更大的信心。不過你可能并不了解,農產品從田頭安全抵達餐桌,其中涉及更多科技成果的保駕護航。下面,由江蘇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的專家們為大家“掃描”最新科研體系中一袋大米的“一生”。

      生產地: 一塊裝有攝像頭的農田

      一袋大米,不僅可以溯源到產地,甚至可以看到它“出生”那塊田的照片與視頻!江蘇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南京財經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毛波介紹,通過物聯網技術與追溯管理系統的集成,我省部分水稻已經實現全程可視化溯源,裝在農田、糧庫、加工廠和銷售點的攝像頭,可以取代手工記錄,保證數據真實無法更改。相關管理企業登錄系統后,可以查看監管整個生產流程。

      那么,我們普通消費者是否也能查看這些信息呢?毛波告訴記者,目前實現了全程可視化追溯的大多是一些高端品牌大米,這種大米,消費者只要掃掃二維碼,就能獲得它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部信息。而我們從超市購買的普通袋裝大米,很多也能在農業部的溯源監管平臺上查到產地等信息。

      “寄宿點”:環境“比人住得還好”

      收割的水稻送到倉庫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不是的,發霉、蟲蛀等都是糧食儲存過程面臨的難題。江蘇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丁超博士介紹,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團隊通過系統分析糧食儲運過程中潛在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相應的通風、熏蒸、除蟲等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延長了糧食的儲藏周期。

      丁超舉例,目前中儲糧南京分公司在一些糧庫應用了他們的解決方案,采用優化的殺蟲技術,能有效解決害蟲抗性問題。同時,糧庫內利用冷卻機和空調保證低溫、準低溫狀態,糧食的儲存環境甚至“比人住得還好”,質量安全控制變得更容易。

      “后勤保衛”:能預警風險的大數據平臺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最小化損失,就要求在第一時間甚至提前對可能發生的糧食質量問題進行預警。為此,江蘇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人員利用數據交叉、學科融合的特點,開發了糧食質量分析大數據平臺,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糧食環境監控與溯源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并自動在專家經驗基礎上做出判斷預測,為行業提供咨詢與預警服務。

    (江蘇科技報)
    分享:
    欧美日韩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