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當前經濟形勢和2019年展望
    發布時間:2018-10-30 瀏覽次數:5517次

    本文為著名經濟學家祝寶良在2018第六屆華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實錄;戰略自信、認知革命、做好自己!當你點亮蠟燭,黑暗會自己消失。



    各位來賓,早上好!

     

    每次來參加華夏基石的會,我都心情澎湃。剛才彭老師已經講了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四大優勢——文化的優勢、管理思維的優勢、改革倒逼的優勢、國內大市場的優勢,給了我們對未來非常明確的一個判斷:中國經濟短期有困難,長期沒大問題。如果我們過多地聚焦于短期問題,可能把我們自己都給嚇住了。如果我們思路開闊一點,可能問題不會那么大。

     

    目前企業家面臨的壓力來自于四個方面:第一,經濟在下行。第二,中美貿易摩擦,到底怎么做,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第三,技術進步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得很快,但是舊動能還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當中,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第四,最近一段時間,市場的預期非常不穩,企業的信心還是不太夠。

     

    剛才彭老師把主要的觀點都講了,我非常贊成。下面,我從宏觀經濟學的邏輯上,把這里面的問題再給大家梳理一遍,我想講這么四個問題:第一,對當前的中國經濟我們到底怎么看?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到底怎么來的?第二,明年后年我們怎么過,特別是明年到底該怎么過?第三,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可能有些什么樣的想法、政策。第四,大家對中美貿易感興趣,簡單地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

    一、當前的經濟形勢

    對當前的經濟到底怎么看?問題不太大,總體上是兩頭可以中間難,最前面的行業沒問題,鋼鐵水泥也沒問題,現在最困難的大概是在中間層次上,往中間傳導的投資比如傳統的消費品、家用電器、汽車,類似這些行業都比較難過。

     

    我講一個過程,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兩會,中國的經濟實際上一直是不錯的。我們的戰略很清楚,就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到2018年3月,防范金融風險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去杠桿。中國的杠桿率太高,企業的負債太高,要想辦法把杠桿降下來,重點放在:(1)把國有企業中的僵尸企業退出來,因為占用了大量的資金。(2)把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問題進行處置,因為地方政府借了很多錢來搞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的債務積累太快。這么一個戰略,我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1.經濟戰略的背景


    基于這個戰略,大的背景是:

     

    (1)2016年開始,中國搞供給側結構改革,很重要的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把鋼鐵、煤炭等一些產能去掉,去掉以后,行業的利潤上升了。這時,下游的利潤還沒有完全傳導過來,影響還沒那么大,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2)把房地產的庫存去掉,在三線城市通過增加居民的信貸,通過棚戶區改造貨幣化,我把錢給你,你來買房子,把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去庫存,維持了房地產投資增長。房地產只要不出太大的事情,中國的經濟就穩住了。

     

    (3)從2016年開始,世界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且這一輪復蘇的勢頭并不弱。從1980年到2017年這近40年間,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只有3.5%,實際上是不高的,但是從2016年開始,全球GDP已經超過3.5%,2017年是3.7%,今年估計3.9%,可見世界經濟已經恢復了。世界經濟向好,中國的外貿出口就不會差。這么好的一個環境,我們可以利用國外的經濟發展來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國內的政策可以適當緊縮一下,緊縮的目的是解決杠桿率過高的問題。這個戰略是非常清晰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到今年3月,這個政策是不錯的,國內市場反應很好,股票市場也沒問題(我們的股票市場從2017年到2018年3月是漲的)。

     

    但到了7月3日以后,我們開始“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從3月到7月,短短的四個月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我們現在感覺企業的日子一下子難過了呢?我覺得是以下原因導致了政策的一些變化:第一,中美貿易摩擦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二,在這個過程當中,原來的政策是三大攻堅戰,去產能,防風險,因為融資平臺要去杠桿,財政政策緊了,貨幣政策緊了,監管政策也緊了,環境污染的政策也緊了,再加上外貿,這些政策加在一塊,使得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第三,在這個過程當中,市場上出現了否定民營經濟、否定外資企業的作用的一些言論,企業家心里不踏實。

     

    目前看來,中國經濟結構沒有問題,發展速度不低。但是,跟市場去交流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首先,資本市場上的一部分人覺得悲觀,你怎么說我都不相信。其次,部分經濟學家非常悲觀。因為資本市場和經濟學家,非常關注經濟預期,他們覺得預期不好。最后,國內有一部分企業家比較悲觀,對中國經濟比較樂觀的反而是一些外企。外國的投資者對中國比較樂觀,我們問他為什么這么樂觀?他說,中國的三去,特別是防范風險,是在走正確的道路,前面借了那么多債,經濟開始復蘇的時候,當然要投資,現在世界經濟緩慢在復蘇,政策又是對的,企業就會好。3月以前,實際上就是這么一個過程。當然,最近這一段時間外部到中國來看得多了,中美貿易戰又遲遲沒有解決,好像外資也觀望停滯了。


    2. 三季度經濟數據解讀


    目前中國經濟好的地方,我就不展開講了。大家看剛出來的三季度統計數據,我認為有這么幾個特點:

     

    (1)數字不低,問題不大。到目前為止,GDP增速還是6.7%。下降最快的是投資,而且是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下降比較快。相對來說,制造業的投資跟房地產的投資到目前為止還是穩定的。消費上,社會消費品下來,但是服務業的消費上來,出口到現在沒有數據風險,但是預期開始不好了。由于預期不好,大家都在搶出口。前三季度,農業、工業增長速度為6.4%,8月、9月達到了6.8%。但如果把出口的因素拿掉,農業可能再下降1.3%,這個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這是從數字上看,實際經濟可能比數字稍微差一點,但是問題不大。

     

    (2)結構有待調整。數字化、信息化、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比較快,產業結構里面,高端裝備、制造、機器人等還不錯,服務業也還不錯。另外,我們的杠桿率現在是穩在那,沒再往上升。到目前為止,實際上我們今年還是不錯的。

     

    (3)應對貿易摩擦這件事上,我們應對得還算不錯。你加你的,我們反正就500億加25%,600億再加10%,我不動了,然后開始改革開放,把利率放開,我看你美國怎么反應。到目前來看,我認為這是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9月,我們看到有幾個大的企業到中國來投資,比如巴斯夫、美孚,一下子在惠州投了100億美元建化工廠,電動汽車特斯拉也來到上海。可見,盡管有觀望,但是利用外資這一塊沒有停止下來。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中美貿易摩擦到底影響有多大?第二,我們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到底來自于哪里?第三,為什么我們的企業家預期不穩,信心不強?我從這三個方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 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從2018年4月3日開始打貿易戰,第一波發生在6月份,美國對500億中國產品開始征關稅,9月份美國對2000億中國產品加10%關稅,我們的應對措施是對500億美國產品加25%關稅,對600億美國產品加10%關稅。到目前為止,是這么應對的。

     

    美國人到底想通過貿易戰解決什么問題,無外乎這么四個問題:(1)短期解決貿易順差問題。這是個本質問題,大家都很清楚,目前為止中國的貿易基本平衡。(2)保護知識產權。這個事我們也在做。(3)美國人更關注的是我們的市場準入問題,最近中國在不斷地開放,從一般的制造業擴大到金融行業,還有一些領域還會繼續再擴大開放和市場準入。當然市場不能準入的這些領域,實際上國內民營企業家也有意見。(4)美國比較關注的國有企業的補貼問題。

     

    對我們來說,在市場準入和國有企業補貼問題上,最近提出來要搞競爭中性原則,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大家一起競爭。這樣一來,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影響短期是貿易問題,中長期可能就是由于知識產權、市場準入、國有企業的補貼這些問題導致中國能不能繼續改革,繼續開放,繼續融入到國際市場體系中去。如果這些問題我們處理不好的話,它對我們的影響會進一步。是從西方國家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還是自己去創新,這就涉及到中國的科技政策問題。

     

    貿易的影響是能算出來的。按照現在這個打法,美國2000億加10%關稅,500億加25%關稅,現在算下來,對美國的出口大概降7~8%,對中國GDP的影響大概是0.5~0.6%。那么,這個影響大概多長時間能把它消化掉?我們估計是兩年到兩年半。為什么?美國要找到替代中國的出口產品,還需要時間,一般兩年時間就能替代。所以,我跟很多人講,從貿易的角度,明年和后年,我們是要過苦日子的。當然,根據最新的講話,如果美國繼續強化中美貿易戰,剩下的中國產品還要再加25%的關稅,那么影響大概在1.5%,這個影響就比現在還要大。現在我們在做經濟預測的時候,也基本上按照這么一個速度,如果不打貿易戰了,明年GDP增長6.2~6.3%,如果繼續打下去,明年GDP增長可能就到6%,企業的下降幅度比較大。

     

    如果后面的問題繼續解決不好,就會影響到中國的產業鏈、價值鏈,最后影響到中國的技術進步。這個影響有多大?我們也能大概估算出來,每年將近0.8%。由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些尖端的設備和人才的交流將有一定的中斷,可能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速度。從這個角度上看,對我們的長遠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經濟利益加上價值觀的沖突,可能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中美貿易摩擦這個問題,但是也不至于發展成前蘇聯那樣的冷戰。我們的態度還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繼續改革開放。

     

    但是,問題在企業的預期到底怎樣?企業在出口領域到底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是轉移到海外去,還是繼續生產?這是企業家預期不穩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對于外貿這件事,我們還是希望雙邊能進行更好的談判。

     

    據我了解的一些數據,大概現在有30~40%的企業準備把一部分產業遷走。還有很多小企業,沒這個能力,成本太高,遷不走,就可能會放棄出口。現在有些企業家告訴我們,關稅降到15%左右尚能承受,這是個臨界點。我估計美國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先給你來個10%,再來個25%。


    2. 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加大


    除了周圍貿易影響到我們的出口,影響到外資,影響到我們的價值鏈、產業鏈以外,我覺得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可以從供需兩個方面來解釋。

     

    (1)去杠桿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受到一定影響。這個事情早晚要處理,這幾年中國的經濟之所以還能穩住,是因為除了房地產以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增長速度比較快,我們估計下來,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在最近三年時間,每年大概有7萬億。現在要處置的話,到底怎么辦?如果借不到錢,基建投資就下來了。所以,今年稍微處置一下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我們的基建投資就下降得非常快。7月、8月、9月,當月的基建投資都是負增長。

     

    基建在我們國內投資是非常重要的,有20%多的投資規模。但中國大部分的基建基本結束了,未來的基建投資增長速度肯定要放緩。接下來的基建方向,除了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以外,剩下的主要是城市和農村的環境保護。像鐵路、高速公路等大規模的建設增長很難,維持現有的水平都不容易,電力投資、水利設施投資基本上也完成了。所以,基建投資要下降,但是我們希望不要下降得過快,讓它穩定在3~5%這么一個水平。目前,下降得是比較快的,未來的基建投資還得往下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需要我們進行財政改革,加大地方政府發債的力度。但是,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估計增長速度會穩在3~5%的水平,我們現在的平均水平達到5%。

     

    (2)房地產價格過高擠出居民消費和投資。在中國,房地產增長速度過快、價格過高,擠出了居民消費,主要是擠出了民間的消費品零售額里面的消費,是實物性的消費,包括汽車、家用電器等消費。原因在哪?2016年,在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中,房地產的價格上升得比較快,價格上升主要在三線城市。一、二線城市通過限購的辦法,房價沒有大漲。這樣一來,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房地產可能出現一、二線城市房價如果放開還會漲,三線城市很難漲上去的局面。為什么這么判斷?2016年后的2017、2018、2019年這3年,居民大規模的信貸買房以后,居民的儲蓄率下降,除了消費以外,用來買房的錢開始小于儲蓄。也就是說,當年除了消費以外,剩下的錢用來買房子還不夠。居民的實際儲蓄,這兩年是負的。這個問題很麻煩,繼續追加信貸,讓老百姓去貸款買房,那么相當一部分居民將無力消費。這部分居民大概有多少?2016~2018這三年時間,大概賣掉了5000萬套房,按一套房子一個家庭至少三口人計算,就有近2億中產階級的消費受到影響。

     

    這兩年特別是今年5月以后,消費突然就往下走,我們在解釋這個問題的原因的時候,最早是一個做紙箱的企業家告訴我的,他說,出口用的紙箱沒有變化,繼續增加,但是內銷的紙箱數量下來了。后來,我們不斷研究這個問題,認為有四個原因:第一,P2P爆倉了,去杠桿過程中大概有1萬億損失;第二,股票市場開始暴跌了;第三,開始去杠桿,銀行開始限制對消費的貸款;第四,房價上漲過高,負面沖擊。

     

    所以,后來我們給出的政策建議是增加房地產的投資,同時要穩住房價。消費增長還是一個問題,消費會緩慢地下行,當然了,到目前為止,消費里面服務的消費增長還沒有什么太大問題。

     

    (3)制造業的投資。今年以來,制造業投資一直不錯,但還有沒有繼續往下投的動力,制造業投資投到哪兒去了,有沒有可持續性?我覺得在可持續性上有點擔心。目前來看,制造業投資主要是投在六個領域:(1)建材。一說建材,大家都覺得奇怪,我們現在產能過剩,都在限產,為什么搞投資呢?跟環境保護有關系,比如很多企業實際上沒有增產能,增投資,搬走了。(2)有色。我們也不明白中國現在那么大的鋼鐵產能為什么還要進口,后來的解釋可能也跟環保有關系。(3)電器產品。(4)專業設備。周期性的設備如挖掘機等效益很好,十年一個周期,設備更新要投入進去。(5)新的醫藥行業。(6)其他的一些服務業。

     

    從制造業投資領域來看,前面的一些傳統產業繼續往下投,是因為環保的問題,后面這幾個產業可能未來有潛力,但是又跟出口有關系。我們看到,消費需求在往下走,制造業投資在往下走,房地產我們希望穩住(但是現在看起來三線城市房地產的投資增速在下降),外貿出口在下降,可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加大。


    3.預期不穩,信心不強


    為什么預期不穩?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預期有兩個:

     

    (1)產權是否安全。前一陣子,大家討論民營企業的作用的時候,把民營企業家嚇了一下。最近領導人都在說話,要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要保護產權,我覺得這個事會好一點。

     

    (2)政策。我們的政策很明確,就是供給側結構改革,三大攻堅戰。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政策趨向我覺得不會變。但是在4月到7月的政策執行過程當中有點亂。亂在哪兒?一方面,一部分政策繼續執行,該防風險的就防風險,該去庫存的就去庫存,該污染防治的就污染防治,且力度非常大。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開始以后,大家覺得經濟受影響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不要調整,有人說財政要擴張一點,貨幣要放一放,這樣一來,政策就開始打架,不知道到底聽誰的,市場上就有點混亂。到7月31日,預期在扭轉,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就開始主張政策的協調性。現在看來,政策的協調性有所增長,市場預期稍微好一點,但是目前看還有不確定性。

    三、2019年宏觀經濟走勢

    經濟下行的壓力超過多少就受不了,我們得有一個目標。目前來看,我個人覺得把GDP穩定在66.5%之間還是有必要的。那么,要穩定在66.5%,接下來,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我覺得在政策上無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1.穩基建


    7月31日已經開始了,穩基建的核心就是財政政策要放,貨幣政策要寬松一點,監管政策要稍微松一點,包括一些環保的政策,都要做出調整。


    2.穩預期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強調民營企業的重要作用,這個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二是宏觀的調控政策,給大家吃定心丸。宏觀調控政策著眼于預期,穩預期的宏觀政策主要在財政政策上調控,過去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想辦法減稅基。但真正的穩預期不是減稅基,而是把稅率降下來,并明確告訴你降多少點降多少年,企業會算,這樣企業的預期就穩了。我認為,下一步中國的財政政策不能這么搞,嚴格征收、合法納稅都沒有問題,但是把稅率降下來,比如增值稅率降多少點,持續多少年,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幾年不用納稅,把這個預期弄出來,企業的預期就穩了。同時,如果認為今年、明年困難,就給你三年時間;如果還感到困難,就給你五年時間,這樣就穩住了。


    3.穩政策


    中美貿易要盡早出臺一些政策:一是中國的產業政策到底怎么做,二是中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到底怎么做。我們要對產業政策、科技創新政策做出調整,現在大家普遍的想法是開放倒逼改革,雖然我們有文化優勢,但是很多東西還要融于西方體系。我們有各種優勢、各種自信,這都沒問題,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看起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軟實力、影響力等還得向西方學習,還得融于西方體系繼續做下去。

     

    在政策上,我的總結是五條:第一,財政政策稍微寬松一些,通過降稅率的辦法穩定預期;第二,企業融資這么困難,貨幣政策上要稍微放一放;第三,產業政策上要做調整,搞競爭中性,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一視同仁;第四,科技政策、改革政策要做出調整;第五,社會發展政策。

     

    總的來說,我的看法是:未來兩年,日子比較難過一點,如果貿易戰不再打下去,明年GDP估計6.3%,如果繼續打,估計在6~6.3%。同時,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還沒有完全結束,后面還有一年,2019、2020這兩年大家多關注一下。中美貿易戰不是說過去就能過去的,基建投資也不是說拉就能拉起來的,拉起來以后還要考慮后遺癥。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沒有問題,一片光明。科技界有一個說法:過去,西方很多工業技術發明的目的是怎么用好自然資源;現在,科技進步主要靠人才,互聯網技術發明的目的是怎么用好人。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中國的人才優勢無可比擬,能夠用好人、用好數據、用好知識。所以,我們對未來的中國經濟還是有信心的,但是這一兩年企業家要稍微小心一點。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分享:
    欧美日韩亚洲